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
骗子究竟是如何潜入“家长群”的?
2023-09-06 09:08:02法律法规来源: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简介开学后安静了一个暑期的家长群再度活跃了起来大家又热闹地讨论起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可热聊的同时大家的警惕心千万不能松懈真实案例近日,身为班主任的
开学后
安静了一个暑期的家长群
再度活跃了起来
大家又热闹地讨论起
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可热聊的同时
大家的警惕心
千万不能松懈
真实案例
近日,身为班主任的李老师正在为新学期做准备工作时,突然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对方在电话里焦急地说:“班级微信群里有人冒充你收班费!”
李老师一听,赶紧打开微信一看,竟然不知什么时候有陌生人进入了班级群,并且微信头像、群昵称都与自己的一模一样,以自己的名义发起了收款,并且还艾特各位家长催促他们交钱。所幸目前只有一个家长转账,李老师赶紧在群里提醒各位家长,大家这才意识到遇到骗子了……
骗子究竟是如何
潜入“家长群”的呢?
警惕这4个套路
↓↓↓
套路一:广撒网、搜索QQ群
诈骗分子会直接在QQ内
搜索班级群的群聊关键字
出现相关的群聊后
冒充老师、家长申请进群
如果没有设置相应的验证机制
或者班主任验证不严格
骗子就容易趁虚而入
套路二 :套近乎、获取进群二维码
有不法分子在校园门口逗留
与其他家长闲聊、套近乎
向家长索要班级群的二维码
由于很多群聊设置
并未开启“群主确认”功能
不法分子可直接扫码进群
套路三:换头像、伺机行动
骗子进群后
伪装成学生家长
添加班主任QQ/微信
通常会备注为
“xxx学生父亲/母亲”
“潜水”观察班主任的活动规律
找机会将自己的头像
换成班主任头像
并将自己的备注名
改为和班主任一模一样
然后在群里发送相关通知
要求缴纳学费、培训费等各项费用
套路四:利用时间差,实施诈骗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
很多老师都开了消息免打扰功能
或者在上课期间关闭手机
不法分子利用时间差借机下手
让真老师不能及时发现
进而实施诈骗
除了家长以外
学生也是诈骗团伙的重点目标
以下诈骗类型
同学们一定要牢记
做好防范!
警方提醒
班主任应及时对本班的群成员身份进行核查,对身份存疑的账号要尽快清除出群。同时,要启动入群验证功能,避免陌生人随意加入班级QQ群、微信群,验证时要对相关信息再次核实。
各位家长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微信群、QQ群的群名称和二维码等信息,保存好班主任老师的电话,了解学校的收费政策和流程,切勿轻信群成员要求转账收费的信息。
如果遇到自称老师的人员要求转账或是索要银行账号、密码等情况,家长应及时与老师和学校核实,不可盲目转账汇款或是透露个人重要信息。
要妥善处理填写有个人信息的单据票证,身份证复印件表明用途,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不透露个人信息。
奖助学金发放等官方行为都有官方通知渠道与规定程序,不会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联系个人要求提供信息,更不需要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任何费用。相关部门不存在所谓安全账户,更不会引导转账。
面对陌生人的热心仍要时刻保持警惕,手机、钱包、银行卡、证件、录取通知书等重要物品一定要随身保管携带。
不要轻易相信推销员的花言巧语,购买学习生活用品前可先向老师或学姐学长了解清楚,到正规商场或营业厅购买。
编辑: 王麓棣
很赞哦! ()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签劳动合同,这些要注意!
对于即将离开校园、迈入职场的小伙伴来说,保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至关重要。劳动合同是维护自身权益最重要的护身符。关于签订劳动合同,这份小贴士请收好!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不容杂音干扰
连日来,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宋某事件余波未消。因造成重大教学事故和严重不良社会影响,宋某被学校开除后,网上不仅出现了为其质疑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等谬论“洗地”的杂音,而且还对上传课堂视频的学生进行“人肉网暴”。可见,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错误社会思潮,只要其存在的主客观条件还在,就不会轻易消亡。对此,我们要时【澄清谬误 传递真相】打击网络谣言:哪些法律做了规定,如何惩治
近日,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新华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迎修,就现行法实际交房与合同不符,可以退房吗?民法典为您解答
“售楼处的样板房,与预售商品房合同上是一致的,但与实际户型却是东西户相反的。户主想按照合同退房,但是开发商认为其设计没有变更,只是测绘公司把图弄错了。开发商不承认自己违约,合同里也没有具体的相关标明。开发商到底算不算违约?如果能够退房,应如何赔偿?”